于是,元朝一代,有歌谣传世:“满朝栋梁材,皆一门。”
学生们颇有些艳羡的望向已在讲桌旁坐定的王一,若不是见到了活生生的真人,他们怎么也想象不,世上竟真的有像王一这般文武双全的人存在。
这依然是忽必烈政治表演一分,王一本人倒不以为意,忽必烈把她推到这么一个度,为的就是向吐蕃、向万民展示他一个蒙族帝王的襟罢了。
第152章后记之二
这也很好理解,因为武功这种东西是把双刃剑,如若教给心术不正之人,便会祸及他人,因此武林之中的大宗师绝不会轻易教人功夫,就算是自己的亲徒弟,也会对徒弟的心品格详加考量上好几年之后,才会开始教授武功。
一更,再有一更就完结了。
有是“有心栽花花不活,无心柳柳成荫”。
王一
无论现在忽必烈对她们多么好,她们也永远清楚的记得,忽必烈对王一是有忌惮之的。所以她们绝不可张扬,绝不可与朝廷政治沾边,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像现在这样,低调的、闲云野鹤一般的,认真教教学生,整日就讨论讨论学问,如此才是最安全的法。当然,这也是她们乐意过的生活方式。
可是他们谁都没有向王一求教过武功,因为他们知,在王一这里,有一条不成文的规范,那就是:一先生从来不会教人武功。
因此对于这些萍相逢的成人学生们,她不会教武功的。
且说忽忽五年过去,时维至元五年,初时节,山谷上时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,一切都显得祥和安逸。
王一和黄蓉都很清楚这一,所以无论忽必烈什么,她们都不会轻举妄动,依旧本本分分的住在桃源里,对朝廷大事绝不多嘴。
而至,络绎不绝,王一的学问竟逐渐自成一门显学。当其时,学们都以能自称一句“曾受教一先生门”为荣。
学生们每人的书案上都摆着一本手抄的书籍,里面记录着这些年来王一讲授的容。王一讲学是采用分专题授课的方法,她会据学生请教的问题,设立一个专题,对这一专题加以阐述,一个专题大约可以讲好几个月,讲过一个专题后,再开一个专题。
不过这都是后话,在此先不表。
王一步态看似很潇洒从容,其实速度却极快,眨之间便到了书院。
王一本无意手政治,她就这么一直保持着散散漫漫的讲学生活。但日积月累来,桃李竟广布天。
红日初升,书院里早就翘首以盼的学们终于见到了远草地上承轻功而来的王一,便纷纷回到书案上坐好。
许多年以后,在元朝第二任皇帝的努力,朝廷恢复开科取士,再过几十年,人们惊奇的发现,那时的元朝朝廷之中,竟有大半官员都曾经在王一的书院里学习过。
上午的阳光正好,正适合清谈讲学。
朝廷索又召集几百能工巧匠前往桃源,花半年之功,在那山门端凿刻上“一门”三个大字,用以作为天学者表率。
作者有话要说:
这时,正逢忽必烈意征服吐蕃,见王一在民间影响愈广,便顺了民意,亲一谕,将通往桃源必经的那一大奇伟的山门命名为:一门。